本文由网易房产《会玩》栏目出品。
不问别的,就问一句,你是流动人口吗?
根据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可以看到,我们每问6个人这个问题,就会有1个人回答“是的”。
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高达2.47亿,占总人口的18%。一直到2025年,我国流动人口将超过3亿。
流动的人口:漂着
这些流动人口,通常由农村、小城镇“漂”到大城市。根据统计,在“十三五”时期,人口依然是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于是,我们看到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持续增长。
流动人口为什么“漂”?
大部分人的第一个反应一定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多的收入。
小编对多位流动人口的采访则发现,工作与收入,是吸引人口流动的最大诱因,但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却往往没有因为来到大城市而挣上更多的钱、过上更加宽裕的生活,“收入比小地方多,但消费也高”,不止一人这么感叹道。
希望下一代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多的城市资源,才是让外来人口决定抵抗压力、留下来奋斗的理由。25岁的游戏策划师月入1万元,在众多农民工眼中已是“年轻有为”,但他也有自己的担心:“不靠父母,我奋斗十年也很难在一线城市买得上房子。”
流动人口“漂”到了什么?
——平均月收入4598元 一年只能涨不到20%
数据显示,2015年,流动人口平均月收入4598元,比前一年同比增长19%。
雇员平均月收入为4031元,其中有2组对比值得注意:男性雇员平均月收入为4504元,女性为3441元;非农业户口雇员平均月收入5697元,农业户口雇员平均月收入为3705元。
另外,流动人口的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5000元的范围,占比为65.4%。而收入8000元以上范围的人口比例仅为5.38%。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流出对家庭经济收入的贡献十分明显。有成员外出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为18414元,比无人外出家庭高出了4998元。
——平均4.4年结束流动
在2013年的数据中,流动人口平均在外的流动时间为4.36年,2015年相应数据则为4.40年,流动较为稳定。现有流动人口结束流动的同时,也不断有新的人口加入流动。
在日前的广东省公寓管理协会成立大会上,中国饭店协会专家组组长穆林先生也展示了一组数据:25%的年轻人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年,因为高昂的房租而选择回到老家工作;在工作的第二年,又会有40%的年轻人因为同样的原因,无奈离开。
——存在土地空置现象
那些举家迁移到城市的家庭,如何处置老家的房子?
数据显示,农村整户外出的家庭住房处理,以闲置为主,比例高达75.2%;亲属看管或居住的占17.9%;还有4.2%的住房已经坍塌,出租仅占1.9%。其中东北地区房屋闲置比例最高,为82.2%;安徽、河南、四川等跨省流出集中地区为72.9%。
耕地方面,42.9%的外出家庭承包地是亲朋耕种,转租给私人的占24.0%,而撂荒的占到8.6%。
陈先生在广州经营一家小理发屋,与妻子一起在广州奋斗了十几年。“从来不敢想在广州买房子”,来自厦门的他告诉小编,几年前他在老家买了一套房子,“但是住不上”。
不流动的阶级:梦着
北漂、广漂,为什么用漂字?因为居无定所——安居乐业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而流动人口,长期游离在在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之外,他们难以获得公共住房的机会,但又因为缺乏资本积累——没有能力购买商品住房,住房的主要来源即为租房。
此外,虽然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大部分人的就业行业并未发生明显改善,依旧从事低端行业。他们面临着:就业培训服务难享有、劳动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向上流动机会少等问题。
在如此庞大的人口流动量下,上下阶级间的流动却被凝固了。每6个中国人里,有1个流动人口。而凑够几个到异地打拼的年轻人,才有阶级流动的可能?需要经过几代的努力,才有向上流动一点的可能?
是什么造成了阶级的固化?王钟的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认为,房子让富的人更富,让穷的人更穷,高房价逼退年轻人,与其说回老家是不一样的选择,倒不如说是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