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香港收回784幅私人土地,地产巨头也出手了:无偿捐地27万平方米给市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香港地政总署称,将收回784幅私人土地,涉及的面积约68公顷。此次拟回收土地将用于发展新界东北部的古洞北、粉岭北新发展区,覆盖面积612公顷,涉及总人口约19.37万人,提供约4.01万个就业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辛继召、朱丽娜)、人民日报评论(作者:何鼎鼎)
香港特区政府近期加大土地收回及推地力度,以求缓解困扰多年的土地问题。
9月26日,香港地政总署发布公告称,根据《收回土地条例》等相关法例,将收回784幅私人土地,涉及的面积约68公顷;以及被九个坟墓所占用的土地,涉及的面积约752.8平方米。
收回土地是为了发展香港北部新界的新市镇工程。地政总署称,发展计划包括新发展区的前期及第一期地盘平整,以作新市镇发展、粉岭绕道及相关基础设施工程。上述土地将于2019年12月27日归还政府所有。政府将会向相关的土地业权人提供特惠土地补偿。
新市镇将提供约7.18万个房屋单位
香港新界靠近深圳,开发度远不及港岛,且香港已有20年余没有再兴建新市镇。此次拟回收土地将用于发展新界东北部的古洞北、粉岭北新发展区,覆盖面积612公顷,涉及总人口约19.37万人,提供约4.01万个就业机会。
根据规划,该新市镇全面落成后,将提供约7.18万个房屋单位。其中,第一阶段工程将提供约2.1万个房屋单位,当中1.8万个为公营房屋,基础设施工程预计2031年完工。
进度方面,黄伟纶说,古洞北及粉岭北新发展区今年获第一期主体工程拨款,洪水桥新发展区希望今年第四季能到立法会申请拨款。两个新发展区,加上其他个别的土地,未来五年透过《收回土地条例》收回的土地大约是400公顷,相比过往的速度,是大幅提升的。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出售两幅住宅用地。
9月26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2019年9月至12月卖地计划,将以招标方式出售两幅住宅用地,分别位于大坑及屯门,预计合共可兴建约980个单位。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计划就日出康城第十二期物业发展项目招标,预计可提供约2000个单位。
香港特区发展局局长黄伟纶说,计及来自私人发展及重建项目的供应,2019至2020年度第三季度的私人房屋土地供应,估计合共可提供约3 080个单位。2019至2020年度的首三个季度,来自不同来源的私人房屋土地供应,预计合共可提供约9230个单位,占全年13500个单位的私人房屋土地供应目标的约68%。
香港地产巨头出手了:捐出27万平方米土地,惠及10000市民
近期,香港当地发展商也宣布将捐出土地用于兴建公屋。
例如,9月25日,新世界(8.640, 0.00, 0.00%)发展执行副主席郑志刚于该公司业绩会上宣布,将会捐出位于天水围站旁边的3幅农地,涉及面积2.8万呎,兴建“光村”,目标惠及10000名市民,首要目标是帮助有小朋友的低收入家庭,希望2022年可以落成。另外,有意将100万呎捐予要有光,200万呎捐予其他非牟利机构,包括政府兴建公屋。即合计将捐出300万呎(约合27万平方米)农地给社会,以支持舒缓社会房屋问题。
27万多平方米是个什么概念?
大概相当于38个标准足球场,如果按照容积率5倍来计算,则可以兴建135万平米的房产,若按人均住宅面积30平方米来算,可满足45000人的居住需求。
据统计,香港当地四大发展商的农地储备中,截至2018年末,恒基地产拥约4500万方英尺农地,农地储备为四大地产商之首。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长实分别有约3100万平方英尺、1700万平方英尺、900万平方英尺农地。
香港特区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在9月26日当晚说,个别发展商无论捐出多少土地,也不会影响政府在多管齐下的策略之下全力推进各种措施。如果能做齐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建议的各项措施,接下来,香港会新增三千公顷土地。
他表示,香港未来的土地需求大概是多少?如果看《香港2030+》(《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当时指最少1200公顷,但社会讨论指这是远远低估的。现时《香港2030+》(研究)已到比较成熟的阶段,稍后会公布数字。
近期香港楼市成交急剧下挫投资者、买家踌躇观望
多重影响下,近期香港楼市成交大幅减少。
“楼市观望气氛浓厚,影响买家入市脚步,物业成交量自6月开始下跌。据香港政府的住宅物业临时买卖合约数字显示,住宅成交从5月的8208宗,跌至6-8月每月少于5000宗;7月及8月(第三季度首两个月)累计住宅成交仅8889宗,较上季同期下跌了45%。”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及大中华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陶汝鸿9月10日指出,并预计9月二手楼市仍将维持淡静,交易量大约维持4500宗水平。
“这么多年以来预测楼市,这是最难的一次,以往可以根据经验或者经济角度进行判断。”他坦言。在他看来,目前影响香港楼市的几大因素主要为本地社会事件、利率以及供应等,但前两个因素很难进行预测,而且短期内可能出现逆转。
陶汝鸿指出:
“虽然市场气氛转差及成交量下跌,但目前业主普遍持货力强,市场上并无太多大幅减价的成交,‘劈价潮’(大幅减价)并未出现。不过,影响楼价走势的主要因素始终是香港的经济基调,而连月的示威已影响到本地旅游业、零售业及消费情绪,如果事态持续并影响到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失业率,届时香港的经济表现将会受到更大打击,楼价亦会面对更大的下调压力。”
解决住房问题,香港不能再等了!
据人民日报,近日,香港民建联在报刊登全版广告,促请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增加土地供应,大量兴建公营房屋,缩短公屋轮候时间,争取达到“3年上楼”的目标。
香港的居住问题有目共睹,而且正变得日趋严重。公屋申请平均轮候时间已升至5.4年,有10万人住在“棺材房”和“劏房”。这样的局面,与国际知名大都市格格不入,更与太平山上的豪宅形成鲜明对比。
香港不是没有土地,但政府手里地太少。根据去年底的《长远房屋策略》,未来10年,香港公私营房屋新供应比例定为7:3,但事实上,政府能觅得的土地,仍不足以支撑这一目标。民建联的建议,无疑为特区政府提出了一条解难题的思路。
要援引《收回土地条例》,意味着自有财产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一次利益平衡。这些土地,主要指囤积于地产商手中长期不开发的土地。由于《基本法》第6条与第105条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外加援引条例或遭旷日持久的司法覆核,特区政府对于是否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有过迟疑。
然而,诸路不通后,收回土地是可行之道。根据《基本法》105条,征用土地的补偿“相当于该财产当时的实际价值”,收回是有偿的。为公共利益计,为解决民生计,地产商是时候释放最大善意,而不应只打自己算盘、囤地居奇、赚尽最后一个铜板。什么才是对香港未来负责?什么才是对年轻人“网开一面”?这才是。
在住房问题上,香港已错失诸多历史契机,不能再拖延。董建华上任之初提出《八万五计划》,提出每年兴建公屋和私营住房不少于八万五千套,10年内让香港七成家庭能自购住房;梁振英执政时期,也将解决市民住房问题当作首要任务,提出要加速修建公屋;林郑月娥上台后,提出填海造岛的“明日大屿”计划……但这些完全为香港长期公共利益考量的方案,或草草收场,或大打折扣,或至今搁浅,都称得上命途多舛。
究其原因,既有反对派在立法会的拉布,为反对而反对,别说“明日大屿”计划本身,即使是申请研究该计划的拨款议案,还因政治缠斗在立法会搁置;也有地产商为既得利益,不断要挟政府、捆绑民意,这让整个香港社会陷入房子买不起又跌不起、不够住又建不起的泥沼;也因为一些公众,对特区政府改善民生的能力,不了解、不信任。这一次,香港社会,能否抛开政见,平心静气坐下来思考《收回土地条例》?能否放下偏见,理性看待特区政府为民生作出的努力?能否正视公与私的天平,真心实意为香港“计深远”?
香港不能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