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万人等哭了!老黄埔高端商圈为何难产20年?!
如果在老黄埔长大的人就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里的商业记忆还长久停留在港湾路的骑楼商铺、大沙东的平价市场,以及惠润广场那栋略显陈旧的购物中心。
当周末美林商圈人山人海时,老黄埔仍迟迟等不来属于自己的高端商业体,就连此前呼声很高的万象汇,如今也没有动静了。
万象汇作为高端商业体的代表,早在2020年,就有官方发文提到片区将引入万象城,打造黄埔核心商圈,当时还称这将是广州首个万象城。
可后来由于商业体量和一些要求不达标,每年都有项目流产的消息传出。虽然之间也不断有官方出来“稳民心”,可时至今日,广州首座万象城已经在23年易主广州白鹅潭,老黄埔这边依旧没动静,兜兜转转让网友吐槽:“感觉这里有毒。”
因此,对于这片常住人口超58万的老城区而言,一个持续多年的疑问又被摆到台面:为何老黄埔始终难有高端商业体落地?
(1)规划调整与旧改复杂性导致商业配套难产
老黄埔商业体落地的首要难题之一,在于旧改项目中规划方案的变动实在有些频繁了。
比如横沙旧改项目,原本规划了近40万平的商业,结果也因为核心地块拆迁停滞,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仅完成了部分住宅开发。
规划层面的不确定性,本质上还是反映了旧改多方利益协调的复杂性。
政府需要在产业布局以及居民居住之间寻求平衡,开发商受限于拆迁成本与商业回报周期,而村民对补偿标准也时有分歧,三者一纠缠,旧改实施阻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还是在横沙旧改中,就有部分未签约村民将自建房改成无证商铺,甚至房租给二房东,导致了复杂的租赁关系,致使商业地块清拆工作难以进行。
此类问题的反复出现,让老黄埔多个旧改项目的商业地块拆迁谈判周期普遍过长,远超住宅开发周期,因此也迫使开发商优先推进住宅建设,商业配套只能沦为后期补充。
(2)存量商业老化与新兴项目同质化竞争并存
在新建商业体难产的同时,老黄埔现有商业设施也面临升级滞后的问题。
像大沙地商圈的惠润广场、潮楼名店城等都是建于00年代初的项目了,建筑规划以及业态布局完全无法满足现代消费需求,难免被年轻消费者诟病。
而2013年开业的汇赢商业广场如今更是“烫手山芋”,21次法拍都没人接盘,如今土地使用年限只剩22年了,自身还留有一堆法律纠纷,成为区域商业发展的典型痛点。
与此同时,新兴商业项目则陷入同质化竞争困境,像南岗板块万达广场、时代城、佳兆业广场等商业扎堆,还没有明显差异化竞争,互相内卷谁也不好过。
(3)黄埔港功能定位调整加剧港城发展矛盾
最后,对于老黄埔商业发展不起来这点,不少居民还把矛头直指黄埔港。
更有网友表示“只要黄埔港和外运仓一搬离,港湾路一片完全可以打造成比肩恩宁路的文旅步行街。”
由于黄埔港的存在,一方面意味着原计划的商业商务会因港口设施阻碍而难以连片开发,沿路整片滨江景观资源都被码头、堆场占据,区域商业价值提升受限。
另一方面,港口运营对居民生活与区域价值的影响更为直接。目前黄埔东路、开发大道等主干道承担大量港口运货交通,导致早晚高峰拥堵严重;同时还要接收港口作业产生的噪音、分成污染。
正因如此,居民们多次在政府留言板呼吁搬迁,近三年政府留言平台关于港口搬迁的诉求已经超过3000条,反映出居民对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
不过,黄埔港毕竟是作为承担广州15%货物吞吐量的重要节点,黄埔港的搬迁将涉及数百亿资产处置与数万人就业安置,短时间内还没有明确回复。
另外,最近中外码头官宣升级,港池用海期将延长到50年,也就是说,至少到2075年,黄埔老港核心港区将长期保留货运功能。
不过面对商业体落地难的问题,黄埔区确实已经在努力了。
早在2021年,黄埔就已经出台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扶持办法》,对获批五星购物中心的,按照项目投资额的10%,给予运营方最高5000万元的一次性扶持,引导高端商业品牌入驻。
到了今年,广州加速旧改成主旋律,黄埔还创新推出“政府主导做地”模式,由国企先行完成土地收储与拆迁补偿,进一步降低开发商参与门槛。同时还有规划中的地铁40号线将串联12个旧改项目,为未来商业聚集区提供客流支撑。
总而言之,老黄埔高端商业体缺位,本质上还是城市更新中产业转型、民生需求交织的结果,如今随着广州东进战略的持续推进,这片区域也在经历从工业重镇到宜居城区的转型阵痛。
只有将规划层面的顶层设计、旧改拆迁补偿机制的创新突破以及港城关系的重新梳理,才能真正从商业配套困境中破局。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但却是老黄埔实现城市能级提升的必经之路。不知道大家对于老黄埔商业发展有哪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