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学区房”=另一种择校?
从调查情况看,天价学区房是大城市的家长们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建设上的不平等来买单。
学区房的出现与建国以后的教育资源建设高度相关。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文规定,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的数量、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高中应全部包括在这类学校内,与高一级学校形成“小宝塔”,并集中精力先办好一批“拔尖”学校。由于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催生了择校热。
尽管后来政府推出就近入学等政策,来调整教育格局,但对于父母而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永远是最普遍的心态。学区房“高烧”也就是人之常情,甚至有人直接表示,“我们买的不是房,是孩子的明天。”
作为房地产市场的延伸产品,学区房的价格主要与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挂钩。
虽然就近入学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入学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但是如今各个学区的教育资源本就参差不齐,家长们追逐名校,将其学区房的价格节节抬升,远远高于普通商品房的价格。而这种扭曲的“择校观”反而能更加凸显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之所以会出现天价学区房,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名校和名师过度集中,为让孩子能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拼爹”无门的情况下,家长只能走“拼房”这条路。
“应把学区房价格作为各地的义务教育不均衡指数之一。学区房价格越高,义务教育均衡程度越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按照目前教育部门推行的就近免试入学政策,择校率会大幅降低,但如果各学区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条件不均衡,择校就会变为择学区,而择学区的表现就是购买学区房,这非但无法降低社会择校的焦虑,还会增加择校的负担,将择校、择学区变为“拼爹”游戏。
“拼爹”改“拼房”到底怎么破?
一些受访专家指出,“递条子”“送票子”转化为“拼房子”,是把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转变并提前。
“长期来看,‘新政’有利于打破以往因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引发的少数区域学区房价格虚高的现象。”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称,但他也表示,短期看,的确会使“新晋”学区房的业主产生涨价冲动。
专家指出,政府出台政策寄望改变“拼爹”的教育资源不公,而跟着来的是更多学区房跟风上涨的“拼房”。前门拒虎,后门来狼。这说明,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提了多年,但一直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学者马光远表示,只要学校之间有差距,学区房就会有市场。
熊丙奇等专家表示,有关部门教育改革的初衷很好,但亟待多个部门综合协调,防止政策被念歪。从根本上讲,破除“拼爹”、“拼房”的关键,是要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牛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
这里有很多学生并不是住在这边,都是买了学区房来这边上学的。
——当地一位房产中介员工
我们买的不是房,是孩子的明天。
——曾有家长表示